" 辣条一哥 " 终于登上了新征程,只是这条路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崎岖。
(相关资料图)
2022 年 12 月 15 日,卫龙(09985.HK)正式登陆港交所。根据港交所公告显示,其将香港 IPO 发行价定为每股 10.56 港元,净筹资 8.989 亿港元。
然而,其上市首日即遭破发,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最终收跌 5.11%,报收每股 10.02 港元。而后卫龙的股价连跌三日,直到 12 月 20 日,卫龙股价稍有回升,报收每股 9.15 港元,总市值为 215.13 亿港元。
事实上,卫龙自 2021 年 5 月首次递表以来就备受市场关注。在 IPO 前,其更是完成了一笔轰动一时的融资,网罗了 CPE 源峰、高瓴、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估值一度超过 600 亿元(此为人民币计算,以下未特别标注的,均为人民币)
从上市后的反应来看,相较此前的估值高峰,卫龙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已缩水成。此外,聚焦到卫龙的经营业绩上,其营收增速开始放缓。招股书显示,2019-2021 年,卫龙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 23%、21.71%、16.5%。而今年上半年,其营收约为 22.61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23.03 亿元下滑 1.8%,利润则由盈转亏,亏损达到了 2.61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卫龙上市前夕,# 年轻人不爱吃辣条了吗 # 曾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其中有不少网友吐槽卫龙涨价的行为,直言 " 辣条都要买不起了 "。
不仅如此,辣味零食行业也迎来了一批零食巨头们。无论是在卫龙主攻的辣条腹地,还是多元化布局的路径上,这些巨头们都展现出了野心勃勃的一面。
图源:卫龙官方微博
上市反而 " 缩水 "?
卫龙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 2021 年,卫龙就曾向港交所两次递表,但前一次由于上市材料在 6 个月内未获批,因此 " 自动失效 ",而第二次递表并通过上市聆讯,则是因市场环境欠佳而押后上市。今年 6 月 27 日,卫龙第三次向港交所递表,并于 6 月 28 日再次通过港交所聆讯。11 月 23 日,卫龙再次更新招股书后,终于得偿所愿,成功登陆港交所。
12 月 14 日,卫龙再公布发售价及配售结果时,表示发售价已厘定为每股发售股份 10.56 港元。而在 12 月 5 日,卫龙曾发布公告称其发售价为每股 10.4 港元至 11.4 港元之间,最终每股 10.56 港元则几乎是以下限价发行,这也意味着机构并未对卫龙给出太高的溢价。
上市后,卫龙首日即遭破发,而后股价连跌三日,截至 12 月 19 日收盘,卫龙的股价跌至每股 8.85 港元,总市值为 208.08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186 亿元)。
国盛证券买泽元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港股 IPO 破发并不罕见,2021 年香港市场新股破发率为 45%,2022 年虽然首日破发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 35% 新股首日破发。港股破发的原因则包括了海外市场波动、美债收益率抬升、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二级市场低迷的传导效应等。
" 卫龙上市破发后,市值折合人民币仍超过 200 亿元,相较国内零食类公司,如截至 12 月 20 日收盘,良品铺子(603719.SH)的 146.49 亿元市值、三只松鼠(300783.SZ)85.37 亿元的市值等,卫龙仍属市值较高的公司。在卫龙 2022 年营收首次出现净亏损的背景下,破发后出现股价下跌,也就并不意外了。" 买泽元补充道。
与当前的落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龙上市前的融资经历堪称 " 风光无限 "。
天眼查显示,卫龙曾在 2021 年 5 月 8 日完成 Pre-IPO 轮融资,这也是卫龙自创立 20 余年来首次引入外部资本。卫龙招股书显示,CPE、高瓴、腾讯、Yunfeng Capital、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投资机构共认购其 1.22 亿股,已支付对价金额 5.49 亿美元。
上述 5.49 亿美元的投资,置换了卫龙 5.86% 的股权。倘若据此计算,卫龙当时的估值已达 93.69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 600 亿元。如此估值,甚至超过洽洽食品(002557.SZ)、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002847.SZ)和甘源食品(002991.SZ)5 家企业的市值总和。
而仅仅经过一年多,相较此前的估值高峰,卫龙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已缩水超六成。
深圳宝鼎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整个市场投资环境,叠加行业的特征和企业的业绩情况等,卫龙市值严重缩水是可预期的。当前卫龙的产品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不是很强,同时受疫情影响,业绩下滑在所难免。"
在张亮看来,尽早融资上市,有充足的储备,也就可以保证企业顺利度过疫情带来的综合影响,所以卫龙选择在此时上市,或许也是好的选择。随着市场复苏,休闲食品赛道的卫龙也会全面受益,其业绩也有望得到恢复和增长,股价和市值也会止跌回稳。
" 辣条一哥 " 赚钱慢了
卫龙凭借着大单品辣条的吸金能力,在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近年的业绩来看,其也有诸多烦恼。
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营收从 33.85 亿元增长至 48 亿元,而净利润分别为 6.58 亿元、8.19 亿元和 8.27 亿元,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增长 38.18%、24.41% 和 0.97%,呈现出 " 增收难增利 " 的境况。
不仅如此,卫龙的业绩也出现了转折。今年上半年,卫龙营收约为 22.61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23.03 亿元下滑 1.8%,而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到了 2.61 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卫龙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是由于与投资有关的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部分被公司的毛利于同期由 8.5 亿元增至 8.62 亿元所抵销。
值得注意的是," 辣条一哥 " 卫龙还罕见的出现了 " 卖不动 " 情况。调味面制品是卫龙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 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销量为 81589 吨,较 2021 年同期的 94670 吨有所下降。不仅是辣条,卫龙旗下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的销量也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下滑。
图源:卫龙招股书截图
针对业务销量下滑,卫龙在招股书中把销量下降主要归因于疫情对生产和交付带来的影响。不同的是,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则主要是因为优化营销资源分配,减少了相关产品的营销活动。调味面制品和蔬菜制品的销量减少,则主要源于 2022 年上半年对主要产品类别采用新包装、生产工艺、配方等升级而作出价格调整。
今年上半年,卫龙为了应对原材料的上涨,先后对旗下产品进行了两次提价。但从上半年业绩来看,提价似乎并未对拉动业绩产生足够有效的结果。以调味面制品为例,调味面制品从去年上半年的 14.8 元 / 千克,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 16.4 元 / 千克,然而今年上半年其收入却减少了 4.3%。
不仅如此,卫龙的涨价行为还引发了消费者不满。在上市前夕,卫龙曾因 # 卫龙半年亏损 2.61 亿元 # 和 # 年轻人不爱吃辣条了吗?# 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评论区中有不少网友吐槽卫龙的涨价行为,并开始寻找卫龙的替代品。
广东省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辣条而言,当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相差不多时,肯定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不过,消费者对于卫龙价格敏感只是影响其营收的小部分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疫情让卫龙的重度消费群体受到影响,例如很多初中、小学停课,缺少了校园周边这一消费场景。"
对于涨价的影响,卫龙也在招股书中坦言," 这致使我们的客户需要一定时间应对该价格调整,所以受到了暂时性的影响。"
上市之后,考验仍在
业内普遍认为,卫龙之所以能从廉价小吃走上 IPO,与撕掉 " 垃圾食品 "" 脏乱差 " 等标签有着很大关系。
2005 年,央视曾曝光平江一家面筋生产企业有工人在原料中偷方非法添加剂霉克星。自此,辣条被卷入食品安全风暴,还被称为 " 垃圾食品 "。
为了摆脱辣条的负面评价,卫龙做出了一系列 " 洗白 " 举措。2010 年起,卫龙引入拉伸膜包装机等自动化设备,不断改善生产工艺。2014 年,卫龙的营销团队邀请摄影师进入操作车间给卫龙拍摄公司照片,随后这组整洁干净的车间照迅速走红,让消费者对卫龙有了一定改观。
图源:卫龙官方微博
随后,尝到甜头的卫龙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蹭苹果手机热度、蹭小米手机热度,今年双十一,又模仿韩剧《请回答 1988》中金正峰的造型和动作,搭配佛系文案,一系列操作,让卫龙营销的热度一直不减。
凭借大单品辣条和各类花市营销,卫龙成功出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卫龙在中国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卫龙排名第一,并在调味面制品以及辣味休闲蔬菜制品的细分品类中均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位。
只是,上述优势已逐渐不再。
辣味休闲食品行业呈现出高度分散状态,且辣条品类缺少差异化竞争的保护壁垒,市场份额很容易被其他企业瓜分。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零售额计,2021 年前五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 11.5%。其中卫龙是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市场份额仅为 6.2%。
早在 2015 年,三只松鼠就上线了辣条品类,于 2017 年正式推出约辣系列,并且仅用了 7 个月时间就实现了 480 万份销量,目前已经拥有十余款辣条产品。盐津铺子则直言要 " 做到辣条行业第二 ",在 2017 年打造辣条产品研发中心,并投入重金建设了十万级洁净车间。
同样花重金打造高质量生产车间的,还有麻辣王子的玉峰集团。其怒砸 3000 万,建设 10 万级 GMP 洁净车间,宣称要用制药级标准来做辣条。不同于卫龙辣条的甜辣口味,麻辣王子自诞生以来便坚持只做麻辣口味,并成为湘派辣条中能够与卫龙抗衡的代表。今年 1-9 月,麻辣王子线上销售额首次突破了 " 亿 " 元,三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 112%。
可以预见,辣条行业的竞争盛事或将拉开新的帷幕。竞争对手们正沿着卫龙的老路向前,纷纷摘掉 " 垃圾食品 " 的标签,建立标准化的车间。对于卫龙而言,即便已经成功上市,但想要未来可期,或许要先实现重压之下的突围。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