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原本是消费复苏的一条重要主线。按照投资人的预想,防疫政策放开后,大家出行恢复,带来旅游市场复苏,类似的逻辑已经在酒店业上演。
但今年旅游却出乎意料的颓了,今年以来旅游 ETF 跌了 17%。旅游板块不及预期也不难理解,上半年旅游人数是恢复了,但人均消费没起来。以端午假期为例,国内旅游人数恢复到疫情前的 112.8%,但旅游收入只恢复到疫情前的 94.9%。
(相关资料图)
但进入到今年暑假后,旅游板块的表现有所回暖。从 7 月份到现在,旅游 ETF 涨近 7%。暑假热度超预期是旅游反转的原因,北京部分景区门票提前预定量比 2019 年增长 4.5 倍。那暑期会是,旅游板块反转的开始吗?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旅游消费正在缓慢恢复。春节假期到端午假期,旅游人均消费从恢复至 19 年同期约 82.5% 提升到 84.1%,中金证券也看好人均消费仍有复苏空间。今年暑期来临后,客单价更高的亲子游成为出行主力,有望带动人均消费的进一步提升。
2、出境游迎来松绑。上半年出境游供给不足,文旅部未恢复日本、韩国、美国等疫情前十大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出境团队旅游业务。但前不久,文旅部集中恢复了欧美及东亚地区的出境游业务,全球主要旅行目的地国家基本已开放。出境游松绑有望进一步刺激旅游市场。
3、景区与 OTA 是率先复苏的旅游资产。上半年,旅行社及旅游购物资产受消费下行的影响,旅行社甚至出现了降价抢客户的情况,其业绩、股价均出现负增长。而 OTA、景区胜在供给稀缺,竞争压力小,其业绩、股价恢复较好。
旅游板块开始回暖
在疫后的消费复苏中,服务型消费大都取得了较好表现。例如,今年 A 股酒店板块涨超 7%,影视板块涨超 4%,餐饮连锁板块涨超 8%。
但唯独旅游板块是个例外,今年以来旅游 ETF 跌了 17%。旅游板块表现差,核心还是收入表现差。一季度,已发布财报的酒店上市公司平均收入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8.8%。而旅游板块上市公司一季度收入未能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一半。
旅游上市公司收入恢复较慢也不难理解,像酒店、餐饮上市公司收入恢复超过疫情前,基本都有一个供给出清的逻辑,品牌方可以靠更强的产业地位,来提升客单价。一季度,华住境内、锦江境内、首旅的 ADR 分别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25%、17%、20%。靠着价格增长,酒店公司业绩自然会恢复更快。
而旅游板块公司却没有提价的逻辑,旅游公司依赖稀缺的自然景区,这很难靠疫情实现供给出清的效果。多样化的旅游选择,也使上半年出现了 " 高性价比旅游 " 的概念,即选择价格更低,距离更近周边目的地。
在旅游的消费降级中,也就出现了旅游消费之后旅游人数的情况。例如,今年的清明节旅游人数恢复到了疫情前的 83.4%,但旅游收入仅恢复到了疫情前的 50.6%。
也正是清明节旅游的糟糕表现,旅游板块开始在清明节后一路下跌。从 4 月到现在,旅游 ETF 跌幅超过 15%。但时间来到 7 月份,旅游板块出现转机,7 月至今,旅游 ETF 涨近 7%。
旅游板块开始回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暑期旅游热度超预期。来自国铁集团的数据显示,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 7.6 亿人次,日均发送 1200 万人次以上,较 2019 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新华社数据,暑运期间,国航运力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8.1%。另据时代周报报道,北京部分景区门票提前预定量比 2019 年增长 4.5 倍。
实际上,五一假期出行人数也同样实现了超高热度,达到了 2019 年同期的 119.1%。为什么暑期旅游的爆火带动了旅游板块复苏呢?
潜在的人均消费提升,确定的出境游松绑
从行业整体来看,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恢复速度较快,但旅游消费恢复较慢。例如,在端午假期,国内旅游人数恢复到疫情前的 112.8%,但旅游收入只恢复到疫情前的 94.9%。
但从整个上半年的消费趋势看,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正在不断恢复。根据中金证券数据,从春节假期到端午假期,旅游人均消费分别恢复至 19 年同期约 82.5%、84.1%。中金证券对旅游的评价是,收入复苏呈现 " 先量后价 ",人均消费仍有复苏空间。
而暑期有望进一步提振旅游消费。疫情三年积压的亲子出行需求,使亲子游成为今年暑期的主力。途牛预订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亲子游占出游人次 58%。国内长线游占出游人次 61%。
而亲子游的特点在于舍得花、重品质、重舒适,对行程安排、服务精细化和住宿要求较高。
在亲子游的带动下,远程游和消费都有一定提升。携程数据显示,跨省游订单占比超七成,国内单程机票含税均价较五一期间增长约 16%。
比旅游消费复苏更为确定的是出境游的松绑。上半年,出境游供给受到限制,此前文旅部已分两批恢复中国公民赴 60 个国家的出境团队旅游业务。但日本、韩国、美国等 2019 年中国游客十大出境旅游目的地并未恢复。
虽然出境游供给存在一定限制,但用户依然展现出了强烈的出境游需求。目前欧洲部分国家签证预约已排队至 8 月底,美国面签预约排队至 11 月初。
但如今出境游供给端已基本彻底恢复。8 月 10 日,文旅部发布了《关于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和地区(第三批)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在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名单中,共新增 78 个国家。并更集中在欧美及东亚地区。自此,出境团队游国家由 60 个扩展至 138 个,全球主要旅行目的地国家基本已开放,其中包括备受中国游客关注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随着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恢复,用户也展现出了较大的消费热情,第三批出境游名单发布后,携程数据显示,出境游产品瞬时搜索增长超过 20 倍。马蜂窝数据显示,相关海外目的地热度平均涨幅超过 150%,日本以高达 350% 的瞬时访问热度高居榜首。
随着后续高客单价的出入境旅游恢复,旅游消费将有望进一步复苏。
OTA 与景区,或是率先复苏的两类资产
上半年,虽然旅游板块仍处于下跌趋势,但旅游资产的股价表现出现分化,旅行社、旅游零售等资产跌幅较多。今年以来,旅行社头部公司中青旅跌超 10%,旅行购物头部公司中国中免跌幅 42%。
但 OTA 平台、景区公司实现了不错的股价走势。OTA 平台携程今年涨超 20%,景区代表公司中曲江文旅、长白山、峨眉山 A 等公司今年股价涨超都在 15% 以上。
旅游资产出现分化,核心还是在于业绩。旅游社、旅行购物都很容易受到消费下行的影响,以旅行社为例,消费环境不佳时,旅行社将更依赖 " 低价团 " 抢客户,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比如,中青旅的半年报预告中,归母净利润上限为 1.08 亿,与 2019 年同期的 3.8 亿有一定差距。
反观 OTA 平台和景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OTA 平台作为旅游出行的流量入口,是客户绕不开的环节,公司不会像旅行社一样出现低价抢客户的情况。而为 OTA 创收的大头 - 酒店预订业务,恰好赶上酒店集团涨价,也推动了 OTA 酒店预订收入的水涨船高。一季度,携程营收 92 亿,超过 2019 年同期的 81 亿。
与 OTA 平台类似,景区资产也有着较为出色的业绩表现。在已发布的半年报业绩预告中,长白山、峨眉山 A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下限已经超过 2019 年同期。
景区复苏较快也不难理解。景区大多为具有稀缺资源禀赋的优质自然景区,具备一定的产品力和品牌力优势,对游客吸引力较大,峨眉山景区 1-5 月累计接待游客 248 万人次,较 19 年同期增长约 53%;黄山风景区 1Q23 接待进山人次恢复至 19 年同期约 143%。
除了稀缺资源的壁垒外,景区也出现了营收结构优化的机会。按照中金证券的说法,游客不再仅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而愈发青睐具有鲜明主题体验、独特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以满足精神层面需求,休闲游、度假游、以及与多元业态结合的文旅消费(研学游、康养游等)兴起。
在深度体验取代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后,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增加,景区在索道、演义、酒店等门票之外的二次消费业务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虽然今年的旅游板块收入不及疫情前是大概率事件,但松绑的出境游以及慢慢提升的人均消费趋势,都在使旅游板块变的更好。
来源:读懂财经
关键词: